摘要:从长期来说,只有龙头的企业,哪怕是细分行业的龙头,它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它才有融资能力,它才有在资本市场存在的价值。
感谢投资家,这次联合我们新财董一起组织的这次直播。今天我讲的主题跟并购相关,因为我从上市公司出来以后,一直在致力于做并购方面的探索和尝试,选择这个主题因为这是我这几年一直所做的工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当然,喜欢不等于说无所不能,更加不能说特别的专业,今天仅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我今天讲的主题,叫“拨开并购风云的迷雾”,并购的点实在是太多了,我也是想借这个机会尝试的去用我的方式讲几个点,来跟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下。
毫无疑问,并购是目前咱们资本圈里非常重要的话题,它对我们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太大,能不能达到拨开并购风云的效果,我尽力而为。
有人认为,并购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细分领域,确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来看一个数据,2019年中国的并购交易的数量是10282家,总交易金额2.2万亿人民币,全球的并购交易数量42,000家,总的交易金额是3.2万亿美金,约21万亿人民币,整个中国占全球的大概10%。
我拿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并购交易,而且是公开的数据,实际的并购交易应该更多,1万笔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平均一天就有30笔。
我这边主要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谈并购,并购总的来讲还是比较迷茫,做还是不做,确实是一个很难决断的话题。
先说做。很多上市公司传统的业务很容易遇到瓶颈,急迫的需要转型,从这个数据上就可以看到,中国有10%-20%的上市公司是亏损的。现在退市的标准也多元化,新的证券法出台以后,有面值退市,有违法违规的强制退市,交易量低于一定的标准退市,大大的拓宽了退市的范围,我觉得这对上市公司来说确实是一把利剑,所以考虑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去扭转局面。
有一部分上市公司眼下无忧,但是资本市场其实是一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市场。我认为,从长期来说,只有龙头的企业,哪怕是细分行业的龙头,它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它才有融资能力,它才有在资本市场存在的价值。
不是说保证不退市,这个上市公司就适合留在资本市场。有一些是没有价值的,比如在美国,很多主动退市的,市盈率达到了2-5倍,它业务太传统或者太不受资本市场的追捧,所以它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的并购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本市场的工具,当然它是一个双刃剑,不用其实还是很可惜的。对于有些特别好的企业,不去通过并购扩张,它未来也会面临淘汰的风险,所以这是支持去上市公司要去做并购的观点。
但从另外一方面我选择了几个比较劲爆的关键词:商誉的巨额减值、大股东的爆仓、财务造假、强制退市。
以上是近两年非常热门的讨论话题。我觉得这些话题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有一点点骇人听闻,是不是因为这样将来并购就不能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不能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方说盲目的跨界,我要同事做了一个统计,在商誉的巨额减值的排行榜的前19位,有40%是传媒行业,传媒行业是一个商誉减值的高发地,更多的高发地在于它是跨界,即以前不是做传媒行业,新进入到传媒行业以后,它产生了巨大的商誉减值,以前本来是传媒行业可能还会好一点点,所以盲目跨界从这点上看还是很明晰的,风险非常大。
再就是关于大股东爆仓,这有时候跟上市公司的业绩还是一个孪生兄弟。比如在2018年上市公司大股东大面积爆仓的时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上市公司的情况很糟糕,造成了大股东股票质押的爆仓,二是由于系统性的风险,导致股价的下跌。
其实很多的股票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真是跌了一半,但是公司的业绩却处于平稳状态。资本就是这样,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有一些业绩还不错的上市公司大股东爆仓了,这种系统性的风险造成的股价下跌,一些地方政府针对这种情况,也做了一些纾困的动作,保证上市公司能够平稳的运行。
所以在这我们也去做了一个统计,统计表明,2019年大股东爆仓的前几十位里,都是质押率非常高的情况。质押率高就经不起股价的波动,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反向的说,如果说大股东少质押或者不质押,就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局面。
那么也反思一下出现这么大的波动,对市场也是很大的震撼。 我简单的理了几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进化的过程,一级和二级市场的估值脱轨的太严重。在成熟的市场上,一二级市场的估值没有那么明显的估值差,无非就是上市以后融资的方式和一级市场融资的方式或者融资能力、融资的宽度有一些差异而已。
估值有很大的差异,跟我们国家资本市场的审核机制有很大的关系的。一二级市场的脱轨是出现上述问题很重要的原因。
同样也是基于说这些年整个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的原因,各方还是非理性,跟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比例有关系,机构投资者是有所谓的专业人士在操作,但是大家也屡屡发现,所谓的专业人士其实在本身就不成熟的市场上也没法显得太专业。
整个我们国家的监管政策的法规,证监会的监管体系,相对来说还是跟市场化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说我们一直在朝自然化的方向在发展,监管的反复变动,有时候过度的监管,对整个市场应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时候一刀切,像以前其实我们拿大股东爆仓来说,其实他跟在两三年以前,证监会为了防止大股东套现,实行了严格的减持政策,是有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作为他也是一个股东,按道理说他也有减持的权利,股东权利受限以后,它必然会找到需要一个出口,这样的话他不得不通过质押的方式来获取他所需要的资金。
所以,口子是很难堵住的,你堵住一个口子,它必然会造成另外一个口子打开。
信息不对称,市场割裂,这是并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整个市场,不管是行业也好,还是大家的角色也好,并购是一个很敏感的交易行为,经常卖方找不到买方,买方找不到卖方,各方还是处于一种在各自为战、各自思考,各说各话的状态,它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逐步的理性。
上市公司并购要思考的四个问题,做不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做了怎么办?
这个是我们在上市公司当中,大家去考虑并购重组的时候必须要去思考的步骤。
做不做?并购重组并不是一个必要的行为,并购重组到底是为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没有那样一个目标,或者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做的不好,风险还是很大的。
很多人都问我一个问题:上市公司当中去特别想做并购重组,或者愿意做并购重组的比例有多少?
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去做一个统计,同样的问题我去问资本市场的专业人士,感觉还是大部分,至少是超过50%的上市公司,还是愿意去做并购重组去发展上市公司。做不做的问题,是一个战略的问题。
如果做,那么什么时候做?
有的公司刚刚上市,要稳定一段时间,需要适应资本市场的水温,担心及早的去做并购重组会吃不消,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之一了。但是也有好多刚刚上市的公司挂牌一个月,就有策划并购重组的案例,所以什么时候做,完全是公司根据自己所具备的条件,自己的一些想法来决定。
过去有一些上市公司,我们所知道的并购的失败,好多都来源于把前面两个步骤省掉了,没有做充分的策划,有人推荐一个项目过来,大家匆匆慢慢去做,做了以后后来发现吃不消。
上市公司做并购的动因,我的总结是这么几种,它不能够穷尽,应该是反映了一些主要想法。
第一,防止退市,就是求生。在中国做一个上市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防止退市,是一个刚性的需求。
第二,想做大做强。大家都是想通过这么一个手段,把自己做成行业的龙头,提升竞争的能力和门槛。
第三,拔高估值、市值。我们平常跟董秘交流的时候发现,好多董秘都说老板觉得自己的公司的估值太低了,这个是绝对估值低,还是相对估值低?大多都是相对估值低。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是想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把自己的估值拉高,拉高以后有一些是为了套现。
第四,消除竞争。这是外资做的比较多的,尤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它往往会收购一个中国的竞争对手,收购竞争对手,去消除竞争。
上市公司做并购的方式方法,无非就这么几种形式。
第一种最常见的,就是“换股+现金”去收购控制权。收购控制权的概念,就是收购51%-100%的,上市公司准备做并购的时候,就是以大吃小,直接换股和现金的比例,是可以调整的,全部换股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在换股的过程当中,增值它会产生一定的税负。
第二是通过进并购基金的方式了,或者自己设立投资子公司的方式,去做一些参股,去掌控资源,去隔离风险。并购基金其实在四五年以前,当时还是聊的很热门,但是我感觉最近几年有点回归现实了。
并购基金其实在中国我觉得发展得并不是很好,这里面的原因还是蛮多的。这个可能没办法展开,但是我可以讲一个点,外面的PE方想跟上市公司一起去做并购基金,对于上市公司来说,PE方能够提供什么?这点很重要。作为PE方,刚开始跟上市公司谈的,可能会说能够融资,能帮助找钱,对资金进行管理。
后来很多上市公司越来越觉得,如果上市公司自己愿意去出钱做并购基金,愿意给钱的挺多的,好像不需要通过PE去做。
第三种,通过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并购贷款其实能够提供的资金量还是不少。但并购贷款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会明显的提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的杠杆程度,公司要考虑到自己的现金流的问题,因为贷款毕竟是要还的。
第四个是并购时配套融资,或者再融资的时候,把并购项目作为募投的项目。并购发行股票配套融资其实是过去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去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把再融资的政策大量的放松,现在整个券商、投行都在在跑上市公司,希望都去参与到上市公司的增发再融资中。
还有一点,我想特别把它拿出来讲一下,我们不建议过度的创新,创新意味着风险不了解,就是没有证明特别有效的,不建议尝试。比如暴风的案例,暴风一度是在A股市场上非常风光的公司,我们客观的去分析,也不能说谁骗谁。以我们的理解,有时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对资本市场确实没有那么熟悉,有时候也不是特别愿意听咱们董秘、财务总监等专业人员的建议,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跟第三方去搞很多的创新、过桥,结构也非常的复杂,一旦是项目出现什么问题,整个全搭进去了。
所以我说过度的创新,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很个别的情况需要去创新的,我觉得要非常的小心,需要防止风险。
还有海外并购的风险,尤其去年以来,我们跟欧洲那边也是保持联系,我们也为国内的上市公司找一些欧洲的项目,在持续的做海外并购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有提炼出来几点,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首先走向海外确实是一个趋势,正常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必须要全球化,尤其是对某一些特定的行业。
对于海外并购的第一点风险,现在中国跟国外政府之间的政策的障碍壁垒越来越多,也不是说现在疫情期限,但现在疫情有一点加速了恶化。最近的一年到两年以来,我们所了解欧洲政府不断设限,首先是防止中国的国有企业去收购,后来上升到民营企业,他对我们进行很多审查,对我们走向海外确实带来很大的障碍和风险。
第二点就是说在我们跟国外进行收购的过程当中,他们有很严格的协议要求,在交易还没有达成的时候,意向协议当中要求有高额保证金的条款,他担心你在中国审批的时间太长,搞不定,所以要交保证金,如果是因为中国自己的事情搞不定的话,那个保证金就不给了。A股其实也有保证金,但是比例不高,在海外的比例就会高很多。
第三个是工作文化的不同,因为我原来在上市公司的时候,收过一个德国的公司,这个很明显的感觉到,以前觉得西方人是不是工作效率很高,后来觉得不完全这样,工作时间很明显,他不加班,下班老板打电话也不会接。
第四个就是我们在收购国外的企业过程当中,国外的企业有时候确实估值不高,但是他们往往其实会有一些附加的条件,希望能够追加投资,因为原来他们就是缺少资本,缺少新鲜的血液。他会把它当成一个承诺。如果说后面承诺实现不了,没有去继续投入的话,在西方的媒体就会成为一个追逐的热点,而且也面临法律的风险。
第五点就是,前期的中介费用很高。我们在中国做并购,都说没有成功是不给钱的,在西方这点可能接受不了。在国外去收购一个项目,前期要做调查,为了摸清企业的情况,所以前期投个1000万人民币,2000万人民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往往经过尽职调查或者摸底完了以后,未必会真正的收购。但这是值得的,如果说没有前期的费用投入,可能后来的亏损就是10个亿了,那不是2000万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还是蛮理性的,所以中国的并购的市场确实任重道远。
并购这件事情,经验和专业方面的积累非常的重要,有些东西你没有做过,确实很难防止不犯错误,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尽量找专业点的机构,或者自己的董秘、财务总监在这方面能力要更强一些。
我想单独提一个点,保持收购子公司独立性的完整性非常重要。我感觉在中国好多的上市公司收购一个公司以后就会把它肢解。逻辑上可以理解,就是协同效应。但是我们看吉利收购沃尔沃,他并没有把沃尔沃的哪一方面拆解,研发部拿到中国来或者怎么样。
中国现在经常出现的问题,收购上市公司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要把它卖掉,事实上,上市公司既然有收购,就有可能要把它剥离,他经营的好,就接着经营的,经营不好就把它卖掉,好歹还能够卖个价钱。但是如果你把他肢解得七零八落了,最后打掉牙也要自己吞,你根本就没办法重新再建立它的体系,而且到时候成为极大的负担。
如何吸取失败的一些教训?
我把它简单的分为一个可控的部分和不可控的部分。可控的部分,比方说,好多老板个人一言堂,这是很容易造成失败的。因为他还是沿用当初创业的时候的成功的逻辑,他以为当时在湖里面能成功,现在在大海里面游泳也能够游过去,只能说未必。
时代不同了,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老板还是延续创业以前的这种集权思维去对待并购的话,一个人拍板不听周围董秘等专业人员的建议,这种吃亏是很惨重的。
第二个就是听信资本方的故事,确实不用多展开,大家都明白,资本方和上市公司之间有各自的利益,他们有各自的专业的专长。如果说上市公司的人这边的定力不够,理解不够,是很容易掉到坑里了。
第三个就是高质押,高杠杆。我的括号注释是被强行绑在桅杆的顶端,你说我们坐一个帆船,一个老板一个人把在他自己绑在桅杆的顶上在指挥他,不是在下面扶着舵盘,这个多危险。内部的财务的控制不力,资金链的控制不好,经历是很惨痛的,而且是很简单的错误。
把资金链条控制住,这点还是非常核心的,管的太死控制太好,可能不利于它的经营,但是我们要把核心的东西抓住。
前面都是可控的部分,后面我讲不可控的部分在哪里?
不可控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尽调不充分,项目没搞清楚,谁能搞清楚,怎么样才能搞清楚?这谁也不敢承诺,给多少钱给财务、审计师事务所,他们都不敢保证他所做的东西一点漏洞都没有。
可选的项目的数量不够多,可能所有的项目都不够好。最后一个就是整合的失败,这也是不可控的。
我单独要提出来是老板有一个误区,我不知道有多少董秘会同意这一点,就是防火防盗防董秘。作为一个本来应该是核心团队的人,他就是没有全程的参与,有的董秘就把它定位于局外人,或定位于一个做信息披露的专业人士。实话实说,从统计学上来讲,这种情况老板吃亏的概率太高了。
我觉得还是既然花了钱,请了自己的董秘,哪怕他的能力不行,要么就换,要么就培养,但是不要他参与,我觉得这是个馊主意。
疫情对并购有什么样的影响,最近我也是密集在跟相关方在沟通,有好有坏。
先讲坏的。现在所有的企业都有可能面临生存不下去的情况,哪怕上市公司现在业绩非常好,你今年整个一年有可能就是黑天鹅的一年,3月份之前没办法复工,有订单做不了,现在可以复工了,但是没订单,因为海外开始封闭了,所以企业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去谈并购,都没心思,现在先求生存最重要。
所以我是觉得宏观上来讲,经济不好,大家可能每个人都感觉很大的压力。但是并购是一个客观的事件,它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有一部分有需求,它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另外一部分有需求,它整个的需求,我认为还是比较平稳的。
受疫情影响,证监会也好,国家也好,肯定会向市场放水,更大的可能性是向上市公司放水。有一种说法,融资潮往往会带来并购潮,何况现在很多标的资产会便宜一些。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再一次感谢投资家,也感谢新财董自己作为合作方,也感谢董秘岛,我们一起联合做了这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今天也是抛砖引玉,未来有更多的董秘、财务总监大咖来给大家讲自己精彩的故事和观点。
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作者简介:彭钦文 深圳新财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飞马国际(002210)独立董事、韩都衣舍独立董事。十年券商从业经历,十年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经历,成功主持公司在A股IPO上市,并全程主持三次国内并购及一次海外并购,参与三次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与重组。
“投资家网2020线上主题直播分享会”是投资家网联合国内外顶尖投资人、优秀企业家、“独角兽”创业者发起的公益直播互动栏目,希望通过分享疫情期间的投资、管理、运营等实战经验、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答疑解惑,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打赢战疫。
本期,我们围绕“聚资本之势,解产业之困”展开,后续还有精彩内容等待大家。4月10日晚8点,深圳新财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彭钦文先生在投资家网·正商课堂直播间,带来“拨开并购风云的迷雾”的直播分享。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回看直播。
“2024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共享智慧的平台,...
洪恩董事、首席财务官王巍巍女士补充道:“第一季度,我们对产品卓越性的持续专注继续推动公司业务稳步向前...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领先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活跃于中国市场的VC/PE、上市公司、创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媒体、智库服务、会议服务及生态服务。长按右侧二维码添加"投资哥"可与小编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参与官方活动,赶快行动吧。
2016年注册于北京的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下设位于大兴的装备制造公司、位于海淀区的技术研究院、材料...
一度无比高光的理想汽车,猝不及防遭遇重挫。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