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七巨头的新战场 ”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王北川
一
新能源造车,决胜2021
2020年就要过去了,回首望去,今年最大的赢家,可能并不是一开始大家所预料的在线教育或者在线办公,而是去年最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刚刚过去的2020年,新能源车可能是最大的赢家。蔚来李斌如此表示:“有的人讲今年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元年,我觉得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它背后主要的驱动因素变了,变成了消费驱动,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再经历前两年被质疑、被嘲讽的低谷之后, 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呈爆发式增长。车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8.0万辆,同比增长128.6%。
但各个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的比例已提升至70%,这也就是李斌的话中之意——行业发展正式由政策驱动转型为市场(消费)驱动。
资本市场上也对新能源造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热情。国内三大巨头,蔚来,理想、小鹏陆续登陆美股,胜利会师美国资本市场。在此之后,三巨头的股价一路暴涨。蔚来自年初股价暴涨约900%;理想约90%;小鹏涨幅约120%。
特斯拉的表现更是一骑绝尘,市值从2020年初千亿美元迅速蹿升到7000亿美元,涨幅超700%。这也让马斯克一年之内财富增长六倍,1月8日时身家正式超过亚马逊CEO贝索斯的1853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富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而特斯拉的同行,全球最大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市值仅1959亿美元,不到特斯拉的三分之一。
但从经营角度观察,2019年丰田汽车的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辆,特斯拉则销售了37万辆,销量不到丰田的4%。
尽管销量还不到传统车企的零头,且连年亏损,为啥却能在股市上实现梦幻般的千亿、百亿美金市值?为何资本市场能对新能源汽车有这么高的热情?
因为在这背后,一个颠覆性的叙事正在发生,正如乔布斯重新定义手机一样,新能源也重新定义了汽车。
首先,新能源汽车颠覆了传统汽车的最核心的护城河——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切换成新的壁垒,电池和电动机。
宝马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可以做的很好,没关系,咱们不玩这个,到了新能源时代,发动机和变速箱用不上了吧?你电池和电动机做的不如特斯拉了吧?
更进一步讲,是对汽车商业模式的变革,汽车售出从价值变现的终点变为新的起点。
汽车行业此前的商业模式是,卖一辆车就收一辆车的钱。要算清楚一家汽车公司能赚多少钱,只要知道它卖了多少辆车以及车的售价即可。
但是新能源汽车,各种各样的软件与增值功能,让服务取代产品,成为了汽车新的变现方式,一个软件驱动的时代将要来临。
最深层次来看,是对汽车行业本身的变革——未来的汽车或许不再是“沙发加四个轮子”,而是“带四个轮子的电脑”。汽车工业即将开始转向基于ICT和互联网技术的经济范式,有业内人士甚至预言,2030年后内燃机车将成为历史。
所以,理解了背后的深层逻辑,你才会理解造车新势力们的梦幻估值原因——,它们已不是单纯的汽车公司,而是新型科技公司,尤其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公司。
继2020年的爆发之后,2021年这个赛道必将拥有更高的热度、更强的竞争。一场决战,一触即发。
二
手机之后,下一个数字世界的船票
在这波滚滚而来的变革浪潮之中,毫不意外的,我们看到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身影。无论是阿里、腾讯、百度,还是华为、小米,均传来了布局新能源的消息。而且各大巨头的布局,正从单纯投资、提供技术,走向联合造车的阶段。
互联网巨头下场,首先自然是因为互联网红利日益式微的当下,寻找新流量入口的战略需要。而放眼全球,能和手机市场在规模和潜力上可以相提并论的也只有汽车市场。
尤其是2020年“新基建”的提出,5G步伐的加快,汽车“四化”进程将大大提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或提升至77%左右的水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接近万亿人民币级别。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汽车空间将很快发展成为我们工作、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汽车将成为构建万物互联世界的重要一环。这将成为新时代的船票,就像当年的手机之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其实从各大巨头的战略布局中,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从新流量入口的开辟到新用户生态的营造:
腾讯将微信账号作为SuperID,打通车企生态和自身社交、娱乐和游戏生态,车企可以通过TAI接口,共享腾讯的生态服务。
阿里以支付宝账号作为SuperID,将车企和阿里系生态打通,围绕“人生活”、“车服务”、“路感知”三个维度打造新商业生态。
字节跳动也计划推出自己的车辆信息娱乐系统方案,实现旗下抖音、今日头条等移动互联网产品在汽车终端落地。
与此同时,来自市场需求的井喷也为巨头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历了这两年的汽车寒冬之后,传统车企也开始被迫放下身架,主动拥抱变革,进行转型。
智能化重要性远大于电动化。擒贼先擒王,车联网、自动驾驶背后的智能化就是这关键的产业七寸。过去,汽车软件是服务于硬件,将来,硬件要听命于软件。
传统车企擅长硬件,也就是整车制造,他们缺乏软件相关技术、人员、开发、算法,软件于他们而言就是待开发的处女地。
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公司的长板所在。正如博泰车联网CEO应宜伦所言,1万人的研发团队加上50亿的研发费用是较为理想的研发阵容,但单靠车联网公司或者主机厂都很难实现,未来联合研发,抱团发展是必然趋势。
基于海量的流量和数据,不断锤炼自身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探索,并且利用数据优势对人工智能进行更有效的训练,最后以AI芯片为切入口,彻底打通硬件入口。这样的产业数字化“创新套路”同样适用于汽车领域——
比如华为,就是通过提供的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系统+传感器等一整套方案,来帮助传统车企实现从0到1的突破,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缩短了新车的开发周期,成为他们加入智能汽车的一条捷径。
还有阿里,与上汽成立的斑马网络,就曾一度凭借出色的车联网系统让上汽荣威获得了强烈的市场反响。
而对互联网公司来说,通过和传统车企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大幅摊薄研发成本,从这一点来看特斯拉也相形见绌,它只能靠多卖自己的车来覆盖自动驾驶的范围,扩张和降本速度还没有人家快。
三
从技术赋能到亲自造车,巨头们的新战场
你有行业经验,我有信息技术;你有车,我有网;看上去是个1+1>2的完美联姻。但在度过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车企的合作问题,也开始凸显——
与他人联合,互联网巨头们,始终无法深入产业腹地。
互联网巨头们想要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底层技术供应商,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从硬件到软件无所不包,但车企们却始终防着互联网巨头们一手,给车换个零件可以,神经中枢不行。
比如华为和车企的合作中,合作商(参数|图片)基本使用的是华为的5G模块,并没有接受华为CC架构级别的系统产品。比如比亚迪,与华为的合作就不涉及车内架构和智能驾驶。
尤其是蔚来、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们就更不配合了。因为他们的高估值,本身就是建立在 " 硬件制造 软件研发 " 上,一旦在软件自研方面落后,估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它们并不能与互联网巨头们有太多技术上的交集。即便是在前两年造车新势力资金吃紧的时候,也从未有动摇过" 全栈自研 " 的发展路线。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互联网巨头在新能源造车领域的布局,正在从资金扶持、技术赋能走向亲自下场,联合甚至是自主造车。
日前有报道称,苹果计划在明年 9 月发布首款 Apple Car,比原先规划至少提前了两年时间。据悉 Apple Car 原型车已经在美国加州 上路测试,和大、贸联等大厂因为 Apple Car 备货需求,已经全面爆单。
2020年12月,百度 Apollo 平台联合威马汽车共同打造的全新 SUV 车型正式亮相,新车有望被命名为威马 EVOLVE(参数|图片),并于2021年正式上市。这款车采用了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并会搭载 " 云端智能无人泊车系统 "(Cloud AVP),在特定场景下可以实现 L4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
同样在12月,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己汽车)在浦东新区完成注册。据悉智己汽车将于2021年1月13日正式举行品牌发布会,到时会有两款车型进行全球首秀,一款为轿车,一款为 SUV。2021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还会亮相3-4款车型。
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字节、滴滴、小米、.......数得上名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加入了这条赛道。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趣的是华为的态度。
针对华为造车的传闻,官方发表了一条声明: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但大家是有记忆的。回想数年之前,任正非也曾在内部会议上,怒斥道 " 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又在胡说八道!谁再胡说,谁下岗!"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不过或许是为了避免之前打脸的尴尬。华为声明的文末还有一行小字 " 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3 年 "。
四
结语
若是从当下的投入产出比来看,造车显然是一门不划算的生意。高投入、重资产、高风险,看看这个行业倒下的先烈就知道了,比如乐视老贾,比如汉能李河君。
但成大事者,无不讲求顺势而为。尤其对于这些巨头们而言,错过即意味着落后、意味着淘汰。从产业变革趋势来看,下场造车是互联网巨头们的必经之路。
那么,在这波浪潮之中,谁会成为先驱?谁有会成为先烈?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