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12月15日,由投资家网、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主办的“2021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暨中国风险投资年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开。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整理 | 赵思蕊
2021年12月15日,由投资家网、深圳市国际投融资商会主办的“2021中国股权投资年度峰会暨中国风险投资年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召开。本次峰会以“智者谋远”为主题,深度剖析股权投资全新业态,并广邀100+VC/PE、母基金投资大咖、100+政府单位、50+上市公司,500位投资及企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等人群最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与探讨,助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下午分会场二“大健康”专场,华润资本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执行董事张鹏、盈科资本合伙人、首席投资官陈宇雷、IDG资本合伙人张建斌、久银控股医疗健康投资部总经理李鹏举、华盖资本医疗基金合伙人罗英,围绕议题“大健康驶入快车道”展开了精彩讨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由投资家网整理:
张鹏:大健康重不重要?现在这个时代,恐怕没人敢说不重要。包括今天的论坛活动,因为疫情途径地管控的原因,圆桌论坛原定的嘉宾主持人不能到场,我临时担任主持人的角色,我们也看到了大健康相关的防控影响。各位好,我是华润资本医疗产业基金的张鹏。
100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发展是什么样的?从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始,制订了医疗一系列发展政策之后,一直到现在的发展过程堪称波澜壮阔。从彼时的缺医、少药、少器械到建国以后,发展治疗地方性疾病需求的抗生素、化学药品工业,到改革开放以后仿制药工业的支持,还有血制品、疫苗等生物制品的促进,再到后来对创新药、创新器械的优先审评审批,整个发展过程犹如一本画卷。100年以来,中国的大健康产业慢慢从过去的“大而不强”走向未来的“渐强渐大”。接下来我们先请各位嘉宾逐一介绍一下自己及所在投资机构,首先有请陈总。
陈宇雷:大家好!我是盈科资本的陈宇雷。简单介绍一下盈科资本,生物医药赛道一直是盈科资本重点布局的赛道。根据我手上的数据显示,2020年生物投资的体量占到盈科资本的60%左右,今年已经超过了65%。所以说,生物医药赛道一直是我们重要布局的赛道。
在生物医药领域里面,我们重点布局了创新药和疫苗,包括最近比较流行的抗新冠的药以及疫苗,也是我们重点部署的点。今年已经投资了10个跟新冠相关的项目,器械和医疗服务板块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投资比例相对少一点,我们给自己定位是一个研究型的投资机构。谢谢大家。
张建斌:大家好!我是IDG资本的张建斌,医疗投资在2000年以前不是IDG的重要板块,由于IDG在2000年前主要覆盖互联网领域。2000年后,我们开始关注并投资医疗领域。IDG资本也是国内很早尝试投资创新药的投资机构之一,但创新药的投资非常不容易,IDG资本2005年投资了一家上海的创新药企业,一直到2017年这个公司就被收购了,我们才实现退出,整整12年的时间。去年我们在生物医药的投资比重占1/4左右,是IDG资本非常重要的投资领域。
目前,生物医药的前沿理论及技术主要在欧美,要投资创新医药,必须保持欧美的触角。所以我们也会触及美国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的投资。这种投资同时会指导对国内生物医药的投资方向。
李鹏举:我是久银投资的李鹏举,今年是久银投资成立的第11年,我们也是经过很长时间考验的基金公司,也是少数几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之一。目前,我们的管理规模在200亿元出头,以前我们投的比较复杂一些,近几年主要聚焦医疗领域的投资。产业方面,我们控股了医院,在一级市场中大概投了30多家医疗领域的股权投资项目。上市公司方面,我们今年开始发力,大概投了4、5家上市公司定增,二级市场这块我们也有参与。现在,医疗健康是我们比较看好的一个赛道,我们重点关注医疗和器械,药投的更多一点,因为药这个天花板更多一些,产业更多。谢谢大家。
罗英:大家好!我是华盖资本的罗英,华盖是最早做人民币专业医疗投资的基金之一,到现在有8年时间左右,我们也是国内少数几只做医疗全产业链投资的基金,我们投资的领域包括医疗的几个细分领域,生物医药、器械、IVD(体外诊断产品)、医疗服务等等。在这些领域里我们的投资范围从天使轮,到A轮、B轮的成长阶段、到上市以后的成熟阶段都有投资。非常高兴今天跟大家分享,谢谢。
张鹏: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到场的嘉宾都来自于医药投资行业非常知名的机构。对于医疗来说,尤其是对中国的医疗来说,从三个维度:资金、资产、政策来看,现在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时期,有媒体去年提出一个概念——“医疗的黄金十年”。海外的科学家团队,包括国内外大药企的高管出来创业,中国的科研院所医学转化研究部门也陆续都发展起来。度过了2017、2018、2019年资管新规带来的资金面影响,这两年在慢慢恢复资金流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对医疗这块的大力支持,各地方政府把医疗产业放在发展的重要排位上,这些都非常利于医疗行业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和各位投资人探讨一下,各位怎么看今年的投资,因为现在已经是12月份了,今年即将收官,今年跟往年的投资比有什么新的感触?第二,您所在的投资机构,在投资的逻辑、节奏上面今年有没有什么变化?对好的项目投资标准是不是有一些变化,是提升还是容忍度更高?这次我们先请华盖的罗英总开始。
罗英:我觉得今年的投资与去年相比的区别:大家可能都有感触,就是投资的速度慢下来了。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整个行业的融资和投资节奏特别快,好多相对比较好的企业半年融一次资,每次融资估值就加倍,抢得很厉害。今年下半年因为二级市场相对冷一些,也传导到一级市场。我们现在看到行业的估值慢慢趋于合理,整个投资节奏也会相应慢下来。我觉得这其实是好事。对我们来说,现在来看可能投资需要更加理性。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时候,泡沫特别多的时候,我们内部有时候也不一定很理性,有时候抢手的项目的估值被炒得很高,我们也会去抢,也会很快地做出投资决策。但是,现在我们会更理性、更多地来分析,这个公司是不是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去年比如说是20亿左右估值的企业,亮点不一定很多可能就可以投了,因为企业再融一轮到三、四十亿估值就可以上市了,香港IPO的话至少100亿港币的市值,就可以赚了。但是,今年肯定不可以这么想。今年即便有这样的企业,如果它没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竞争壁垒,后面不一定能再融到资,不一定能上市;即便上了市,我们看香港18A(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的股票,一半是破发的,即便上了市也有一半是破发的。所以,我觉得现在是整个投资行业大家回归理性的时期,能够更理性的、从基本面看企业的时期。
张鹏:罗英总谈到一个关键词——估值,是我们会场在座的各位,和台上各位嘉宾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去年所谓的“在风口上猪都起飞了”,整个行业的估值、市值大幅上升,确实也是大家很关注的点,现在请久银控股的李鹏举总来分享一下。
李鹏举:从久银来说,第一点是跟罗总比较类似的观点,现在的二级市场,特别港股表现得不是特别好,也会传导到一级市场,估值这方面大家比较谨慎一些。
另外,我有一个总体体会,现在做一级市场投资越来越像二级市场,各种各样的玩法都有,好多是各玩各的,有的一部分也是追风口。我有时候也不是特别理解,因为一级市场退出没有那么容易,二级市场追风口可能有很多退出方式,但是一级市场退出需要几年的时间,现在是风口,拿一个比较高的估值进去,但是未必有好的收益。
很多今年新成立的企业拿到上亿,或者几千万美金的融资,估值也会比较贵,这种案例很多,而且有很多项目,距离商业化,或者产品真正落地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是大家都比较愿意去投,敢去玩新的技术、新的方向。
从投资逻辑来看,我们还是秉持“好的行业、好的公司、好的价格”的投资原则。好的行业,医疗这块新的行业非常多,有一些医疗新的行业我们有一个负面清单,新行业就不看了,这块不展开。好的公司,希望是有历史、有持续竞争力的公司,有很强的竞争壁垒。我们要算一笔账,投了之后能不能赚钱,最根本还是投完之后大家有各自的账。
另外,项目选择标准这块,我们每年也差不多投出7、8个项目,每年都是这样的节奏。但是,近两年我们更偏重稍微一些标准化的场景,比如上市公司的定增我们可能会参与的更多一些。基本是这样的情况。
张鹏:李总主要从风险和价值来分享,考虑到长期退出需要常青基金,在中国来说这种基金很少,现在也有一些机构谋求和做了个别常青基金,接下来有请IDG的张建斌总来分享一下。
张建斌:我个人认为今年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是疫情重构了生物医药的供应链。当产业的供应链发生改变时,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细分领域的企业的增长就会发生变化,生物医药供应链的格局变化也导致产业资金流产生变化,供应链上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收入与增长就会迅速变化,产业和格局发生变化,投资的趋势和底层逻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如由于疫情的原因,生物医药上游的产品海外供应大幅延迟或断供,导致采购国产产品,国产产品在性能与质量方面也基本达到了医药企业的生产要求,因此催生了生物医药上游产业包括IVD原料的繁荣。
第二,需要判断疫情对哪些生物医药细分领域的影响是长期的。对我们投资来讲,由于整个产业链的变化,供应链的变化,那么我们的投资方向、投资逻辑就要跟上并且判断这种变化趋势。哪些变化是长期的?哪些变化是短期的?比如针对新冠的诊断试剂,如果疫情持续时间只有2-3年,那么这个细分领域爆发的市场规模就不可能持续。但是,对于疫情对于生物医药的上游的影响来说,由于叠加国家集采的影响,降成本需求越来越高,生物制药企业对于成本可控的需求具有可持续性。既然细分行业具有可持续,国产产品必然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一类企业就会成为很好的投资标的。
第三,二级资本市场变化对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影响。二级市场的市值、交易活跃度等是一级市场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风向标。科创板、18A的推出,使得没有利润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市,对于中国的创新创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中国对创新的巨大的历史性突破。所以,一批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在A股、港股上市,催火了生物医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同时这类企业的估值也水涨船高。这段时间以来,港股、科创板生物医药行情表现非常不理想,很大一部分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破发,二级市场生物医药板块进入低谷。甚至有些生物医药企业发行后的估值出现了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之后会延迟传导到一级市场,可能明年一级市场的估值会趋于更加理性。
所以,我个人从自己的投资逻辑来讲,一定是从技术、产品是否符合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这个底层的逻辑去判断行业或企业的可持续。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谢谢。
张鹏:IDG张总关注两块,首先是一、二级市场联动,第二是全产业链。张总对上游特别关心,跟罗英总这边讲的全产业链投资是完全一致的,接下来我们请陈总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陈宇雷:前面几位嘉宾已经从一级、二级、一二级联动进行了探讨,学习了不少,我从盈科资本内部的出发点讲一下投资。
今年9、10月份的时候,盈科资本生物医药的团队对生物医药投资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投资,然后公司内部的讨论、外面二级市场的反馈都对生物医药提出质疑,是不是我们投得太高了、投错了,是不是我们投的不对?在9、10月份进行了几轮激烈的研究讨论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未来十年是股权投资的黄金十年,而股权投资黄金十年里面生物医药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好的赛道。所以,我们确定了这个准则之后,坚定地投资生物医药、坚定地看好整个生物医药和医药科技的赛道,所以我们加大了生物医药的投资力度,这是盈科资本内部的讨论结果。
说句题外话,现在投资火热的碳中和、半导体,都是为了让生命更好的生活,那为什么不加上生物医药呢?生物医药也是让生命更好的生活、生存的赛道,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
谢谢大家。
张鹏:看到了陈总所在的机构,盈科资本对投资项目的反思跟复盘,从这个反思和复盘当中可以更加鲜明地看到未来医疗投资的方向,这是我们很多机构都在做的一件事情,是非常棒的。刚才所有嘉宾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大家从中看到每家机构对于新时期或者新一年未来策略的变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们回过头来说,好的机会面前也存在着风险,有些风险显而易见,但是医药领域还有很多坑,后知后觉就会踩进去。接下来,请各位投资人分享一下自己在投资过程中有没有踩过坑,或者可以说说行业里面有谁踩了坑,值得大家借鉴。
我抛砖引玉讲讲一段,一个项目,在投资的时候,标的公司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一个小赛道上面的TOP1,不是第二,标的公司的市场增速和占有率非常可观。在坚定地投资之后,发现有一点没有识别清楚,就是对人的识别。我们知道,创始团队/人是公司最重要的决策主体,可能这位创始人的个性和管理风格很强势,投资1-2年之后,整个高管团队有一定的分裂,总经理也出去了,公司增长不及预期,导致标的公司的行业地位从第一位慢慢下降到了第二位,虽然企业还是很不错的,但遗憾错失了扩大市场份额的先机。从这个角度反思整个案例,复盘的时候,发现企业可能看的时候是一个行业非常领先的位置,但是我们依然要识别未来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和精诚合作,以及探索维持公司管理稳定性的有效措施,能够支撑这个企业持续保持行业领先的位置,毕竟和任正非一样靠个人可以有强大独立掌舵能力的企业家还是极其少数。对团队的观察,需要一定时间或者中周期的观察,这是我的分享。
接下来,请陈总分享一下。
陈宇雷:我也分享一下盈科资本的一些思考,按照二级市场的数据,撤材料是中期相对不乐观的结果,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坑,我觉得还有机会。
为什么会有撤材料这个属性呢?今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科创属性”,我们对生物医药的科创属性怎么界定?是不是过去的科创属性的确不足,所以我们确定未来科创属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科创属性来自核心的管理团队、运营团队、申报团队,管理团队整个运营决定了公司是否符合申报,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需要全公司努力做到的事情,所以我们未来非常关注科创属性的界定。我就分享这些,谢谢。
张建斌:从我个人的投资经验来看,在投资的征途上各种各样的坑确实很多。投资公司投资的企业大概有20%左右能够IPO实现比较好的退出,大概50-60%的被投企业发展一般,其余20-30%的企业可能会失败。我个人把“坑”分成四大类:第一种属于系统性风险,例如国家集采、临床试验标准的提高、审评标准的改变等,这些风险属于系统性的,无法预先判断。
第二种是财务上的,这一类的“坑”是可以避免,比如说企业的收入有没有虚增,这方面只要做的扎实,做的细致,以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去核实数据就能避免。
第三种是技术方面的。对于特别早期的以技术为主要创业方向的企业,往往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失败的风险。这是由于技术随着时间会产生变化,另外,技术优势的企业可能会败于市场优势的企业。
第四种是创始人层面的坑,我们十分关注创始人的品性、创业的初心。如果创始人品性不好,初心不正,在企业发展过种中可能会走错方向。
李鹏举:大家都说医疗行业是一个弱周期的行业,随着人口的增长,或者说老龄化人口的增长,需求是一直在增长的,但是我觉得医疗行业有一定周期,大家还是比较容易忽视这样的问题,包括我们自己的投资也踩过相应的坑,我们的需求是稳定的,但是供给是有一定周期的,比如说以前比较火的西藏贝尔,市场需求呈现比较缓慢地增长,但是供给端很多公司都出来了,如果支付一个比较高的对价,这个投资是不成功的。
比如我们投得比较多的原料项目,当时看的一批项目价格非常低,因为当年的价格比较好,需求也比较好,利润比较高,看PE还是比较便宜的,如果价格一高肯定很多企业都会进来,价格也是不可持续的,从这个角度看投得就比较贵了。我们现在也是看一些IVD,包括原料的项目,市场需求呈现大幅增长,所以说大家会拿很多订单,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周期性在里面的,所以我们评价的时候也会比较谨慎一些。另外可能未来有更多的公司会涌入这个赛道。谢谢。
罗英:说到坑,我们华盖内部经常做一些反思、复盘我们以前投过的项目。我相信每个基金都有一些投得不太好的项目。我们发现有些前些年投的,后来结果不太好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能我们当时做尽调、做研究做得不够细致,对这个企业的业务模式、市场了解得不够透彻。
举个例子,我们前些年投过一个互联网医疗的项目,前些年互联网医疗是非常火、非常时髦的一个领域,我们也投进去了,互联网医疗的业务模式是很多的,像京东以卖药为主,有一些是在网上做营销的,也有一些类似于阿里这种平台,各种各样的模式。其实我们当时对这个模式研究的并不是很透彻,我们的被投企业到底是做什么模式的,另外在各种模式中,哪种是有前途的,哪种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想得很清楚,后来发现这个企业出了问题。
所以,对我们来说,怎么避免这些坑?可能最大的心得就是做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做非常透彻得研究,如果看不懂的领域宁可不投。
张鹏:各位嘉宾从各个角度分享了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是我们所有投资机构跟大家共勉的,共同去探讨、学习、进一步成长。接下来,我们聊一下政策对医疗投资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有一些政策对医疗产业有强催化剂的作用,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对整个医疗技术的促进,包括医改的实施,另外也有医药、高值耗材等集采政策对我们很多医疗产业产品有很强的降价影响。各位投资人怎么看政策对我们投资决策的影响,这次还是从罗英总开始。
罗英:从政策来说,我们尽量不投政策不鼓励的,多投政策鼓励的。从政策的正面影响出发,我们认为受医保影响比较小的领域,比如2C的领域,比如面向科研机构和海外市场的领域。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一些新政策出来,比如说三孩政策,未来可能对生育相关的一些领域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实医院类的投资,我们前两年都不太看了,这个领域投资并不是很好做。但是,我们今年又开始重新看了IVF,即辅助生殖领域,这是政策鼓励的领域。从整体服务角度来说,多看一些政策鼓励的,而政策不鼓励的领域尽量避免。
李鹏举:对政策还要有一个前瞻性的判断,现在政策最主要的还是医保潜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医保控费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肯定要根据这个导向投一些项目。
从历史来看:第一,要投真正有临床需求的、临床价值的项目。比如说新医改之前,以前很多类似万金油的产品,现在没有太多市场,因为进入了辅助用药,所以我觉得要投真正有需求的、临床价值的项目,能创造价值,它的需求肯定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集采的影响还是竞争家数太多,比如只有两、三家做集采,每家的日子应该过得比较好,最根本的原因是竞争壁垒强不强,如果是比较容易仿制,大家都能够做,本来就不应该卖比较高的价格。如果竞争壁垒比较高,只有少数几家能做,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利润。
第三,制药业这块关键的竞争还是成本的竞争,有没有低成本的优势,这个也是比较符合未来整个医保控费各方面的导向。谢谢。
张建斌:政策行业的影响程度,主要看这个行业是强监管,还是弱监管的。如果是弱监管的行业,政策对于行业企业的影响就比较小,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问题。例如对于消费品行业就属于相对的弱监管行业,象爱马仕的包,它产品的定价完全是市场化的,消费者根据自身的能力来进行消费。生物医疗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强监管行业必须按照游戏规则来做,政策的变化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比如国家集采对仿制药企业的影响、临床审评标准变化对于创新药上市的时间及投入费用的影响。
第二,在判断政策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大方向是不变的,那就是——公序良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国家,所以政府制定的新政策一定是有益于大多数老百姓的。从这个逻辑来思考,政策的制定不可能违背公序良俗,否则政策是走不下去的。比如从国家集采、辅助用药的目录等政策来看,都是围绕着符合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符合临床治疗价值导向的。
政策对我们医疗行业的变化发挥着推动作用,我们要及时跟进国家政策,研究政策对产业的影响,看看新政策对产业链是否产生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重大的变化是否会产生重要的投资的机会。
陈宇雷:我这边谈一下对于政策的理解,大方向来说,国家对生物医药和生物科技是非常支持的,各部委和各地级市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可以看出大部分是没有问题的。在大方向把握过程中,可能有部分政策调整或者是实行法律法规的推动,我比较乐意这些推动,使得生物医药、生物科技发展更加顺畅,有更大的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趋势。从视野上来说,刚才罗英总这边讲到的,我们也是非常关注三孩的政策,推动一些辅助生殖的项目,这个就是我们对于政策的适应,对政策响应的措施,整体来讲我们会非常乐意去拥抱政策的变化和适应这些政策的变化。
谢谢大家。
张鹏:从几位的分享来看,大家关注对政策的解读,关注政策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现今各地政府出台产业相关政策的时候,都会邀请多位产业、投资、科学家,大家一起来研讨一些新的政策实施的利弊,从而决策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对投资机构而言,对新政策进行解读,目的是从中发现未来的赛道机会,以支持未来产业发展。
接下来的问题,各位嘉宾在之前分享中已经间接提到了,也是今天到场的听众很关心的问题,各位嘉宾所在的机构,未来5-10年更关注的是什么赛道?或者投资方向?这次从陈宇雷总开始。
陈宇雷:我们比较关注的赛道或者投资的方向,或者是一些投资的策略,从我这边的理解来讲,更加在意技术和团队,从比较大的方向来讲,我们要相信中国的科学家和中国的生物医药团队,中国的生物医药正在以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追赶着全世界的生物医药研发速度。我们坚定的看好科学家团队和中国生物医药团队在未来5-15年追赶全世界的举动,并且把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品,包括药、器械、服务输送到全世界,要有全球视野的生物医药,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大方向,未来包括新冠、抗癌药等等,都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谢谢。
张鹏:我插一句,陈总重点是从中观的角度,阐明了自己所在的盈科资本的观点,后面难度再加大一点,几位投资人,请分享一下对具体赛道的看法和展望,如创新药、有牌照准入的疫苗、血液制品,甚至外科创新器械,新一代的体外诊断,还有AI、互联网医疗等等,咱们从张建斌总继续话题。
张建斌:第一,是投资赛道方向性的逻辑,研究每一个细分领域目前的发展态势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性一定比研究产品、技术细节来得更为重要,比如荧光内镜。
第二,从投资细分领域赛道的方法论的角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判断产品是否具有商业价值的唯一尺度。这个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多属性的,比如治疗效果、产品价格、医保政策、技术成熟度等。如果国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在这几个方面都满足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赛道,就要坚决地进行布局,比如电生理领域。
第三,是创始人的角度,行业内的牛人,顶尖的技术专家,这是早期项目的主要衡量标准。谢谢。
李鹏举:我们这两年想在核酸药物方面做一些布局,现在看创新药,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的动向,它是全国创新药的火车头,每年提供两三款药物,这个形势非常像2000年企业抗体的形式,当时也是每年有几个药物出来,现在抗体已经是非常好的形势了,包括上游药物,包括合成仪、CDMO(医药领域定制研发生产)的企业,包括做创新药的,我们都在做深度的研究和探讨当中,这块是我们比较看好的领域,谢谢。
罗英:我们未来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新赛道的硬创新,新赛道是指新领域,或者是新靶点。为什么说新赛道,现有的赛道龙头都被投了,新赛道,比如说生物制药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环状RNA(核糖核酸)等等这些新的赛道,或者一些新的靶点,再有IVD领域的质谱、蛋白等等,这些都是新领域,增长非常快,而且内卷没有那么严重。这些领域里面我们说硬创新,什么叫“硬创新”,不是前几年的那种“快跟”,就是国外有一个什么技术,我们国内做模仿,跟得比较快,或者国内属于有一定的创新地位,未来我们要想这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在中国的市场领先可能是不够的,必须要在全球市场有一定地位。
第二,并购类的企业,前两年我们也看了一下数据,2020年比2019年医疗行业IPO的数字大了一倍还要多。但是上市公司医疗行业并购的数字是在下降的。因为这两年二级市场太火,所以大家都去做IPO,没人愿意被并购。今年就不一样了,随着整个港股40%-50%的市值下降,A股也是20%-30%的市值下降。现在很多企业的估值实际上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或者是比较低估的范围,港股我们看到18A上市的企业,一半都是100亿港币以下的企业,这里有很多企业可能是被市场低估的企业,未来是可以并购的对象。我们最近成立了“首都大健康基金”,专门做并购,会用这个基金跟一些上市公司一起针对被低估的这些上市企业,或者是非上市企业做一些并购类的项目。
张鹏:刚才李总讲到,现在产业一方面内卷,一方面用基金做整合,华润最近12个月也做了2起医疗方面的并购,一个是血液制品的上市公司博雅生物,第二是上市体外诊断公司迪瑞医疗,我觉得产业整合趋势一定会上升,也会带来发展。接下来,从罗英总开始,圆桌论坛有始有终,请用一两句话分享对未来医疗投资的展望。
罗英:医疗产业投资肯定是有机会的,也有挑战。机会大家都很了解,中国卫生支出占GDP的7%,发达国家达到百分之十几,美国接近20%,中国在医疗投入上、医疗支出上、医疗行业发展上有很长的路可以走,有很多的前景。但是大家刚才都提到了,从医疗投资上来说,其实是蛮有挑战的。我们最近看了一下数字,中国医疗行业一级市场投资占全球的1/3,我们自己看了也是挺惊讶的,这么大的比例。中国医疗行业市场,不管药物还是器械,只占全球的5%-10%,但是投资要占到全球的1/3,这个数字说明什么?首先对创业者来说,现在在中国做创业是非常好的时机,相对容易拿到投资。但是从投资人来说,其实是挑战蛮大的,这么多钱,但是好的标的就那么多,其实是内卷非常厉害的。
对投资人来说,也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擦亮眼睛,使劲看,找到更好的赛道、更好的企业,才能投出更好的回报来。谢谢。
李鹏举:我们以前做并购做的是挺好的,投资和并购二者之间存在互斥关系,投资好的时候并购做的少一点,这几年IPO比较好,并购就比较少,以后可能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我们用一句话来说,我们公司历来倡导的就是推动产业整合、促进产业升级,这是我们做医药投资的一个追求。谢谢。
张建斌:刚才有位嘉宾提到“黄金十年”,其实不止十年,未来至少二十年是生物医药蓬勃发展的时机。第二,我们坚定在生物医药细分领域进行研究、进行投资!谢谢。
陈宇雷:我们的投资逻辑是“多看看、多问问、多研究”。多看看是不同的赛道、同一个领域多看看;多问问就是在不同的投资机构之间,潜在投资者之间多问问;多研究就是对这个项目进行充足的调研,从它的技术、团队和过去所有产品的结果进行深入地研究,总结起来就是这三点。谢谢。
张鹏: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感谢今天在场听众,线下大家可以做更多交流,今天我们的圆桌专场“大健康驶入快车道”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近日,一站式金融科技服务商天冕科技对外宣布由创新研究中心团队研发的“目标物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
7月10日,河化股份(000953.SZ)公布2024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领先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活跃于中国市场的VC/PE、上市公司、创业企业、地方政府等提供专业的第三方信息服务,包括行业媒体、智库服务、会议服务及生态服务。长按右侧二维码添加"投资哥"可与小编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参与官方活动,赶快行动吧。
2016年注册于北京的中氢新能技术有限公司,下设位于大兴的装备制造公司、位于海淀区的技术研究院、材料...
一度无比高光的理想汽车,猝不及防遭遇重挫。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
2024年1月10日,由投资家网主办,财经锐眼、有时间协办,北京微金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