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大热引爆中国AI,中医的生意,来了。DeepSeek大热引爆中国AI,中医的生意,来了。
投资家网获悉,“专注解决人类疑难杂症的中医+AI数字医疗公司”问止中医,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如若顺利,问止中医有望成为“中医AI第一股”。问止中医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带有魔幻色彩的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崔祥瑞拥有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原本他是一位VC/PE投资人,却爱上中医、“自学成才”要把“中国人自己的医学在全球发扬光大。”
美国读书时,崔祥瑞结识了两位同样热爱中医的“海归”好友,林大栋、张南雄。林大栋是硅谷芯片设计大牛,也是美国加州国际医药大学的专家。张南雄的经历更具“传奇”色彩,他曾作为奥运游泳选手被保送到美国训练,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张南雄在硅谷完成了4次创业,50多岁时,他爱上中医针灸,又拿下了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三位“中医天才”因爱好相遇相伴,用“AI技术与中医结合,解决人类疑难杂症。”
三位与中医八竿子打不着的海外高材生,靠着爱好与执着纷纷在美国成了中医专家,他们回到中国创业,用“中医+AI”打开了中医商业化扩大的想象空间,即将把公司做到IPO。崔祥瑞、林大栋、张南雄的故事,每一个拿出来都精彩绝伦。关键,这三个人早期均与中医无关。仅凭爱好,就拿到“顶级”学历,还一起创业了。恐怕魔幻小说也未必敢这么写。但这却是真实的。三人中,崔祥瑞是问止中医的组织者,他的经历也很“传奇”。在踏上中医创业路之前,崔祥瑞是VC/PE行业的投资人。他拥有近10年私募股权工作经验,爱上中医后,崔祥瑞开始“自修中医”,他阅读大量医学典籍发现了“中医独一无二的魅力”。正是在钻研中,崔祥瑞越发觉得,“中医应该与先进技术结合,放大效益。”由于他做过投资人,VC/PE又是一个“前瞻市场”,崔祥瑞很快就理清了“中医技术化、平台化”发展脉络。他想到了两位热爱中医的好友,林大栋、张南雄。他们二人在各自方向,各有所长。林大栋是一位技术大牛。他早年在硅谷搞芯片设计,名声大噪。一些美国新生代科技创业者,把他当做“导师”。林大栋则在全球多个巨头担任过研发工程师岗位。长期久坐、腰酸背疼,林大栋尝试用中医辅助养生,久而久之他爱上中医,把中医学当成持续进修的一门学科。他的学习能力超强,自从进修中医,林大栋“天赋”释放。最“传奇”的一幕是,他在美国加州国际医药大学做到了硕士学院教授,以“善用经方、针药并施”闻名硅谷。那批向他请教技术的美国新生代科技创业者,又变成了中医“患者”,把“干中学”发挥到极致。受崔祥瑞之邀共同成立问止中医后,林大栋的主攻方向是自研“中医+AI”的“中医大脑”。另一位共同创始人张南雄,更为“传奇”。他是一位体育健将,曾作为奥运游泳选手被保送到美国训练,18岁被保送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钻研数学,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理学硕士。毕业后,张南雄在硅谷连续创业,涉足赛道广泛,先后4次在汽车、电子、芯片、物联网领域创业,50多岁时,张南雄拿下了美国国际医药大学针灸及东方医学博士学位。问止中医成立之初,崔祥瑞、林大栋、张南雄在公司发展方向及定位上,有过深度思索。崔祥瑞觉得,国内中医市场虽然潜在用户庞大,但竞争也很激烈,尤其是在养生保健方向,创业门槛低、参与者众。“选就选个别人难做的方向”,于是他们把目标放在了重症治疗。重症治疗其实是西医擅长的方向。问止中医偏偏迎难而上,用AI技术攻坚重症治疗。2019年,林大栋带领团队研发的“中医大脑”正式投入使用,问止中医开设了首个线下门店。“中医大脑”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中医大脑”就像一个拥有“医学百科全书”的智能专家,自我训练的数据库、AI大模型。类似“医学版的DeepSeek”。根据问止中医公布的资料,“中医大脑”已积累超过亿级参数及超过10000首方剂,涵盖3000多类病症。“中医大脑”的强得到了专业背书。“是中国内地首个及唯一通过一家三甲医院临床一致性研究的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效率很强,累计服务超10万名患者。2021年,为进一步深入中医研究。崔祥瑞搞出了一个中医社区平台“精一书院”。这个社区平台有点像“中医版今日头条”里面汇集了中医专家、中医爱好者、内容创作者等。截至2024年9月,“精一书院”已累计吸引超22万个成员,号称“全球最大的中医社区”。一边做“智库”,一边做社区平台,另一边问止中医还涉足了早期“否定”的养生保健。推出了新品牌问止轻养。“中医融入养生,推出食用草药粉、草本个护等中医养生产品。”三位共同创始人的商业头脑、逻辑思维太厉害了。“选一个最难的方向,再降维打击,最后逐步打通中医全产业链生态。”当然,问止中医的商业化野心远不止于此,公司要把线下门店、诊所开遍全国。想实现这个宏伟规划,首先要有足够多的资金,融资是重要一环。融资环节上,干过投资人的崔祥瑞,有着丰富的机构资源。问止中医在2018年、2019年、2024年,完成了A轮、A+轮、B轮合计超2100万美元融资。国内“顶流”早期投资机构真格基金、蓝驰创投是主要参与者。不过,对于一个有着VC/PE资源的崔祥瑞来说,问止中医融资的钱,不算多。且在2020年-2023年间,公司未获融资,直到2024年才获得融资。这背后反映出了两件事。一,“医疗+”的故事投资人听烦了,尤其在医疗行业进行整顿后,投资医疗成了一件高风险的事。二,问止中医涉猎广泛、线上线下结合,本质是一家“重资产”公司,这类公司前期要有很大投入、周期长,投资人能否得到高额回报充满疑问。所以,即便有三位“传奇”创业者坐镇,问止中医的融资之路依旧没那么顺利。融资不顺的情况下,问止中医把融资希望寄托到了二级市场的股民身上。伴随DeepSeek大热及中国AI火爆,问止中医抓住时机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医AI第一股”。如若顺利IPO,问止中医的融资通道就彻底打开了,以实现“生态覆盖”。那么,“中医+AI”是不是一门赚钱的好生意呢?问止中医的招股书给出答案。信息显示,问止中医目前的收入分为三个层面,即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生活产品服务、“中医大脑”订阅服务。2022年、2023年、2024年9月,问止中医分别实现营收6216.9万元、1.89亿元、1.73亿元,3年合计收入约4.2亿元。对应利润分别为-1.54亿元、-1.94亿元、-5572.1万元。从财务数据上看,问止中医仍是一家亏钱公司,但营收幅度逐年增长、亏损收窄。营收构成方面,中医医疗服务占据主导,贡献收入对应年份分别为5042.1万元、1.67亿元、1.55亿元,占各期总收入比例为81.1%、88.5%、89.4%。对于强调“中医+AI”的问止中医而言,中医医疗服务比重过于高了,说明该公司目前还是靠“中医线上诊疗给患者治病创收”。其它的中医生活产品服务、“中医大脑”订阅服务合计营收占比10%,远远无法支撑公司运营,也是公司两大“烧钱”业务,可与AI融合的“中医大脑”在当下中国AI风口来临之际,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前沿方向。只是该方向需要资金“烧”,估计只能寄希望于IPO。中医医疗服务在国内中医赛道不算是个新鲜业务。问止中医的中医医疗服务优势是,中医能结合AI提升效益。根据资料,问止中医建起了一支由83名全职中医组成的队伍,他们是中医医疗服务的中流砥柱。83名全职中医可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给患者提供高价值服务。要是这么看,问止中医的83名全职中医很赚钱,他们辅助贡献了近90%的公司收入,3年合计给公司赚了约3.7亿元。公司的支出成本,除了他们的工资、提成,大头都拿去搞“智库”、平台、开店了。一位长期关注医疗的媒体人认为,“中医方向,最值钱的是中医。”“互联网+医疗”时代,的确如此。线上平台的价值是打破地域性,方便医师出诊。AI时代,这种关系是有所变化的,不仅仅是方便出诊。“智能的价值是,放大医师诊治能力,精准治疗。”由此看来,问止中医做的事,很有市场前景。但摆在问止中医面前的难题,不少。太依赖中医医疗服务了,且医师水平参差不齐,高薪挖人屡见不鲜。好在,问止中医把AI技术看得很重,亏损也要投入研发。但愿,问止中医IPO旅途顺利,“中医+AI”普惠万家。